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正月里,灯笼高挂,年味正浓。大多数农人短暂地闲了下来,但平定县巨城镇移穰村村民康海春却忙着“串门”。“前些年,村里的劳动力外出务工,好多村民搬到了城里住,一些田地撂荒了。趁着他们回村过年的机会,我们商量着签土地流转合同。这段时间,我不仅忙着签合同,天暖和的时候还用机械平整流转回来的土地。”康海春说,“去年,我种了100多亩地,今年计划再流转100多亩,扩大种植规模。种的地多了,亩均成本能再降低些,撂荒地也有了收益。收入多了,咱的日子就越过越好了。”
康海春今年55岁,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。从2021年开始,康海春种地规模越来越大。种的地多了,置办的农机也多了,康海春的心气儿更足了:种植规模扩大到了100多亩,农机也有五六台。根据地的等级和位置条件,流转费用每亩有的几十元、有的几百元,“总之就是要把土地连片经营,这样就可以用农机耕种了”。康海春利用机械将流转的小块地、撂荒地平整出来规模发展,还修建了许多机耕路。机械化耕种,让他的经营能力和种植效益大大提高。去年,他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00亩,还种了近8亩红薯。康海春说:“收秋的时候,有的地就得雇人掰玉米。最忙的时候,我需要找十几个人帮忙。”
“规模机械化种田,每亩能收1000多斤玉米,我们干活轻松了不少,收入也不比外出打工少。这几年,粮食价格比较高,预计去年收的粮食能卖十几万元。除去农资等投入,我去年的纯收入有近6万元。”康海春说,“这几年,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多,撂荒地整治、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都有补贴,大伙儿挺实惠的。”
除了种粮,红薯种植也占康海春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。“我们巨城镇的红薯很有名,我家的红薯地又位于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旁边,红薯收获时,种植基地就成了市场。我家的红薯在田间地头就卖完了。去年我家收了2万多斤红薯,卖了5万多元。”康海春说,“虽说种红薯效益高,但是比较费劲。只有起垄、覆膜能用机械,其余只能人工,再加上去年红薯的亩产不高,所以红薯的售价高。”
“今年扩大经营规模后,计划增加玉米和红薯的种植面积,还会用好农机开展土地托管服务。作为种粮大户,咱不仅要多种粮、种好粮,还要想办法在农机和粮食品种上做文章,用实际行动发挥典型作用,带动更多小农户发展粮食生产。”康海春说。新一年的计划就像一颗颗金色的种子,将在那一片土地中落地生根、开花结果。